外固定支具固定帶類產品---
東科圣康品牌醫用外固定支具、醫用固定帶系列產品主要由鋁合金板、塑料板、人造革、鉚釘等材料加工制成,屬于正規器械準字號產品,規格型號涉及膝關節支具、下肢醫用外固定支具、頭頸胸支具、肋骨固定帶、多頭胸帶、足踝固定帶等300余種,可適用于骨傷科、外科、急診科、矯形科、康復理療科、120現場急救等科室針對患者身體各個患部的急救固定、骨折和扭傷、韌帶拉傷等外固定治療與康復,產品松緊可調,通用性較好,可重復使用,操作簡單方便,產品用料規范符合相關器械標準與要求,有正規器械批準文號和器械生產資質,可招投標可進醫保和新農合,同時是全國多個地區主辦公立機構醫用耗材集中采購、陽光采購項目中標產品。
東科圣康品牌醫用外固定支具、醫用固定帶等醫用耗材生產廠家-武漢克瑞普新技術有限公司2019年度全國尋找區域銷售合作配送商,產品規格型號多適用性好易起量,產品有空間,市場有保護,廠家支持低門檻多品種小批量試銷,可配合建立骨科外固定耗材倉庫,廠家提供區域授權及全套產品正規資質,更多產品詳情可點擊http://gottagoportableservices.com/guke/gkgdzj/ 了解。
外側皮神經卡壓綜合征(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 entrapment)也稱為感覺異常性股痛(Meralgia Paresthetica,MP)、Bernhardt-Roth 綜合征,國內學者多稱之為股外側皮神經炎(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uritis)。
其是臨床最常見的皮神經炎,指股外側皮神經在其行走過程中穿過髂腹股溝部位受到周圍組織病變的卡壓而引起的大腿前外側皮膚感覺異常及疼痛等神經功能障礙為特征的一種疾病。其癥狀和體征易與腰椎間盤突出癥、坐骨神經痛及局部軟組織損傷等疾病相混淆,值得臨床關注。
相關解剖
股外側皮神經(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 LFCN)是純感覺神經,發自腰叢,由 L2、L3 神經根后支組成。自腰大肌外緣伸出后,在腹股溝韌帶下方的 3 cm 處進入皮下組織,分布于股外側皮膚。
文獻報道,LFCN 存在變異,但 90% 的股外側皮神經距離髂前上棘(ASIS)2 cm 以內。從髂前上棘到 LFCN 的平均距離為 0.8 cm,而腹股溝韌帶與股外側皮神經的平均夾角為 83°。了解這些解剖關系非常重要,有助于我們定位和診斷,同時術中行股外側皮神經減壓或切除術時,避免損傷股動脈、股神經等重要毗鄰結構。
股外側皮神經炎最早由德國 Martin Bernhardt 教授于 1878 年首次描述,隨后俄國的 Vladimir Karlovich Roth 教授將這類疾病命名為 「Meralgia paraesthetica」,即感應異常性股痛。而后,學者們為了紀念這兩個醫生,也稱之為 Bernhardt-Roth 綜合征和股外側皮神經卡壓綜合征。
病因
1. 股外側皮神經在走行過程受卡壓為最主要原因:如腰椎橫突肥大、肥胖、妊娠、高位腰椎間盤突出、腹部盆腔的炎癥、腫瘤、結石等均可致本病。因股外側皮神經需穿過腹股溝筋膜,因此,受壓部位常在髂前上棘處,多距離髂前上棘約 2 cm 內。
2. 全身性疾病、外傷或感染:如大腿受傷、糖尿病合并肥胖、糖尿病單神經病變、高齡、鉛中毒、酗酒、麻風、甲狀腺功能減退、腹股溝疝、帶狀皰疹后遺癥、免疫力下降等可誘發本病,但也有很多時候是特發性的。
3. 醫源性損傷:后路脊柱手術、取髂骨移植、全髖關節置換術和骨盆截骨術過程中,損傷股外側皮神經。
4. 不良生活方式:長時間負重、***帶擠壓、穿緊身牛仔褲、寒冷潮濕等容易誘發此病。
臨床表現
股外側皮神經炎多見于 20-50 歲的男性,肥胖者發生率高。多為一側受累,少數雙側發病,表現為大腿前外側感覺異常,如刺痛、麻木、燒灼感、蟻行感、沉重感及發涼等,以麻木、燒灼感居多,無肌力、運動障礙等表現,應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相鑒別。重體力勞動、久站久坐時癥狀可加重,休息后癥狀可改善。
股外側皮神經炎病程緩慢,時好時壞,常數月至數年不愈。其與職業明顯有關,警察、軍人、司機、模特、農民等長時間負重、***帶擠壓、穿緊身牛仔褲等容易誘發此病。高齡、肥胖和糖尿病是其危險因素。
文獻報道,其人群發生率約為 32.6/100,000 人,而在胸腰椎后路手術術后患者中,股外側皮神經炎的發生率卻高達 23.8%,其中 53% 的患者在術后 1 周左右可自行緩解。
因此,有學者建議肥胖、糖尿病和預計手術時間比較長的患者在行脊柱后路手術時,應充分交代發生股外側皮神經炎的風險,且大概有一半的患者術后大腿前外側麻木預后較差。另外,取髂骨植骨和骨盆截骨時,術中應避免損傷股外側皮神經。
體格檢查與診斷
股外側皮神經炎查體時,可有局部壓痛、Tinels 征陽性,髖后伸時癥狀加重,骨盆擠壓試驗有助于診斷。皮節刺激體感誘發電位檢查,尤其兩側對比有診斷意義。
股外側皮神經是純感覺神經,因此行肌電圖檢查是無意義的。高分辨率的彩超可明確診斷股外側皮神經卡壓,但因大多數彩超醫師并不熟悉這個疾病,容易導致漏診。
另外也需行腰椎和骨盆相關影像學檢查,排除盆腔腫瘤壓迫股外側皮神經及高位腰椎間盤突出或腰椎退行性疾病引起的下肢麻木不適。同時,行股外側皮神經壓痛點,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局部封閉,如癥狀明顯緩解,則可明確診斷。
治療
首先需改變誘發因素和不良習慣,如:減少負重前行,特別是軍人,不系緊腰帶,不穿緊身褲,避免久站久坐,減輕體重,控制血糖。然后,***保守治療,主要是應用神經營養藥和局部保暖。
股外側皮神經壓痛點,行利多卡因或激素封閉治療可改善癥狀,但療效不持久容易復發,操作前應充分溝通交代,因股外側皮神經的解剖存在變異,約 25% 的患者可能定位***,封閉治療后***并不佳。
因此有學者建議行超聲引導下的股外側皮神經封閉或射頻消融治療,定位準確,***較好;也有學者推薦超聲定位下用 50% 酒精行股外側皮神經松解,治療難愈性的股外側皮神經炎,可明顯改善癥狀。
如上述保守和微創治療無效,對于反復、難治性的股外側皮神經炎患者,有學者建議***股外側皮神經減壓術,但有術后瘢痕粘連,導致復發的可能。
也有學者建議,局麻下行股外側皮神經炎的深度神經松解術或股外側皮神經移位術,可避免復發,縮短住院時間。
但上述治療方法,都難以完全避免復發的魔咒,因此,也有學者推薦神經切除術,可完全避免復發,但有遺留術后股外側皮神經支配區頑固性麻木的風險。最近發表的 Meta 分析(2017 年),比較了神經松解術和神經切除術治療股外側皮神經炎的療效,但結果發現,目前的文獻還不足以得出哪一種方法更優,需要更多高質量的研究比較兩種治療方法。